发布日期:2024-10-19 浏览次数:
mk体育,mk体育官网,MK体育APP,MK体育注册网站
11月10日,第四届进博会闭幕。本届进博会国家展运用了虚拟现实(VR)、三维建模等新技术手段,为参展国搭建标准化数字展厅,同时,还设置了互动功能,提升了线上展示效果。
近年来,VR技术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诸多因素制约着产业发展。近日,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上,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表示,制约我国VR产业发展的因素还有不少,比如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亟待突破、存量优质虚拟现实内容不足、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尚不成熟。打破这些制约VR产业发展的瓶颈,还需从多角度入手。
去年以来,受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5G、云、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VR技术融合不断加深,VR产业发展如今已经进入起飞的全新阶段,产业的快速提升,自然也面临不少问题。
“近年来我国VR产业创新活跃,产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整机产品供给不断丰富,行业应用落地步伐不断加快,也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我国VR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依托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广阔市场,江西省、北京市、山东省、广东省等正在成为我国VR产业重点企业的主要集聚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说,我国VR产业发展步伐虽快,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基础技术实力仍待提升,行业规模应用尚未破局,大型领军企业依然缺失,产业协同发展尚不平衡。需把握好全球VR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及早谋划,科学布局,全面推进VR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负责人廖国琼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VR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开发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围绕政、产、学、研、用、金,各方需加强沟通与融合,做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打造VR产业的健康生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VR开发引擎;深入挖掘专精特新的VR细分应用领域,提升内容质量,以此促进VR产业的全面繁荣。
刘认为有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当前VR产业的发展:关键技术、现实内容、产业创新生态。“最大的问题是VR产业缺乏杀手级应用。我国VR硬件的出货量一年仅有1000万台,而且还缺乏对消费者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杀手级应用程序,导致消费者使用VR产品的意愿并不强烈。如果将来有这么一个杀手级产品可以让每个家庭体验虚拟现实世界,我国VR产业就会得到加速发展。”刘说。
如何培养更多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如何深入挖掘专精特新的VR细分应用领域,提升内容质量,促进VR产业全面繁荣?业界认为,产教融合是目前推动VR产业创新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2020年9月,江西财经大学成立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被认为是以产教融合推动VR产业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依托校内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校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办学,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融为一体。业界认为,这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新模式,解决了VR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创新等根本性问题。
该院副院长万征教授表示,产教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力。他告诉记者,通过产教融合,使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积极参与项目研发、跟踪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综合素质,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产品研发成本和试错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存活率。
大量高层次人才的输送,不仅能够引领VR软硬件技术的创新以及高质量应用的创新,提高VR产品的质量、体验和吸引力,还将加快技术演进,从而为VR产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
在消费端,虚拟现实内容以游戏为主,国内VR游戏平台的内容数量、更新周期等尚不能与国外主流平台相媲美。在行业端,存在行业应用种类繁杂,场景同质化相对严重的问题。
在硬件方面,亦有短板亟待补上。2021年10月19日,在江西南昌“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主论坛上,刘发布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以下简称《白皮书》),剖析了VR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未来的趋势。《白皮书》建议,要加大创新研发支持,同时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打造VR创新商用模式,同时加快技术推广应用。
在刘看来,随着大量企业不断跨界入局,面向消费领域的PC端、移动端、电视端、一体机等多形态虚拟现实,终端出货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形态多样化、功能集成化的终端产品将为VR消费级市场扩容提供全新基础硬件支持。虚拟现实内容和终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消费级市场大规模扩张蓄势待发。近年来,借助沉浸式技术和交互式体验,虚拟现实将突破现有“平面式、被动式、单向型”的交互方式,实现“三维式、主动式、互动型”的新模式。VR技术在医疗、文旅、教育、电影、电竞、直播等行业应用层出不穷,正在成为赋能百业千行的重要推手。他认为,VR产业发展将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多技术融合,加速与5G、AI、4K/8K、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
当前,传统生产方式面临新的挑战,产业数字化转型正逢其时。VR作为新一代人机交互工具,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拼图。在VR+制造业主题论坛上,美国波音公司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实验,飞机设计相关程序作业量减少80%;德国奥迪公司在虚拟空间完成对产品装备工作的预估和校准等案例,为观众开拓了VR应用的国际化视野。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0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6.2%,预计未来3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仍将保持30%至40%的高增长率。专家预测,到2025年消费级市场规模可达296亿元,企业级应用规模可达931亿元。
刘坦言,当前,中国VR产业还面临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优质虚拟现实内容产品尚不足以支撑终端产品大普及、高质量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和挑战。“要坚持应用或整机带动,畅通虚拟现实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刘说,要不断加强宣传,加快推动行业融合应用落地,同时要不断加快、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按照制造强国的要求,落实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VR产业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魏依晨)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3秒。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路灯开启时间刚刚好,真是‘无缝对接’啊!”湖北省十堰市北京路一家蛋糕店的店主何伟十分疑惑:路灯是咋做到这么准时的?
从“制”到“输”、从“储”到“用”,如今,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各项新技术不断突破,全新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也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有了路线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10月1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举行。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